歷史上左傾錯誤的事件_歷史上的“斃鷹事件”遠比雍正王朝精彩事件真相到底如何

2023-06-20 08:58:29 來源:互聯網

“斃鷹事件”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和電視劇里演的不太一樣。事情的經過很簡單,但內容卻有些匪夷所思,到現在我們還是弄不清楚八阿哥胤禩為什么要送給康熙兩只死鷹?難道真的是詛咒康熙應(鷹)死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這天,康熙去熱河巡行,本來八阿哥胤禩是應該陪同的,但是因為胤禩的生母去世兩周年的祭日,就請了個假。事情辦完之后,胤禩本應趕來陪侍,但是卻沒有來,只是派一名太監、一名親隨來請安,并且還送來了兩只海東青,說他在湯泉等候皇阿瑪歸來。只是,這兩只海東青送到康熙面前的時候已經是死鷹了。

康熙看到死鷹后,認為這是胤禩在詛咒他,極為憤怒,于是召集隨行的皇子們,說胤禩是“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隨后,康熙說出了更絕情的一句話,“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大概兩個月后,康熙諭胤禩"行止卑污,凡應行走處俱懶惰不赴",停本人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

“斃鷹事件”發生在康熙五十三年,這時距離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剛好過去兩年的時間,此時“九子奪嫡”的形勢已經愈演愈烈,眾位皇子之間已成水火不容之勢。

早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后,康熙以身體不好為由,下詔令眾大臣保奏新太子,并表示“眾議誰屬,朕亦從之。”結果朝中大部分重臣都保奏八阿哥胤禩,這個結果令康熙十分不滿,他認為“八阿哥到處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于己,人皆稱之。朕何為者,又出一皇太子矣。”

此時的康熙覺得胤禩已經對他的皇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于是找了個理由,以“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輕賤”為由,將之前的承諾揭過不提。皇帝要反悔不認賬,皇子和大臣們自然不敢較真,此事不了了之。倒是四阿哥胤禛極力保奏廢太子胤礽,此舉正中康熙下懷,于是胤禛得到了康熙的認可,認為他有兄弟之情。

康熙四十八年,在胤礽被廢四個多月后,康熙再次將其立為皇太子,但三年之后就因為想要“提前接班”第二次被廢,并被囚禁。這次被廢之后,胤礽徹底無望太子之位,于是朝中爭奪太子位的兩大熱門人選成了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兩人身邊各自有不少支持者,分別稱為“八爺黨”和“四爺黨”。其時,“八爺黨”勢大,“四爺黨”勢弱,立胤禩為太子的呼聲很高,支持者眾多,但這反而使得康熙更加警惕。

“斃鷹事件”是記載在《清圣祖實錄》上的,這本書反映康熙日常起居的歷史文獻,可信度很高,可以確定此事在歷史上肯定發生過,“死鷹”肯定是胤禩送來的,那么胤禩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如果胤禩是為了發泄心中怨氣,純粹的詛咒康熙,應該沒有這個膽子。上文我們交代過事件背景,這個時期康熙已經多次打壓八爺黨的人,并且還訓誡過胤禩,胤禩應該知道康熙對他的態度,不會在這個關頭故意去激怒康熙。

如果此時胤禩已經架空了康熙,手中的力量大到可以左右局勢,那么他送“死鷹”給康熙,暗示逼迫康熙退位,還算說得過去。可是,實際的形勢是大權仍掌握在康熙手里,胤禩的生死都只要他一句話就能辦到,胤禩如此公然詛咒康熙,豈不是找死嗎?胤禩向來以仁厚待人,心思縝密,怎么會下出如此昏招?

所以,胤禩沒有送兩只“死鷹”給康熙的理由。

如果把“斃鷹事件”看做一個案件的話,那么兇手就要從受益人中尋找。

八阿哥胤禩在“斃鷹事件”后,徹底失去了康熙的寵愛,再也沒有爭奪太子位的希望,于是,胤禩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看起來,胤禵是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但是此時,胤禵還是胤禩的小弟,一直追隨胤禩的,是八爺黨的中堅力量。康熙四十七年,康熙怒斥胤禩謀害太子時,胤禵挺身而出,以命擔保,惹得康熙大怒,命人將胤禵打得幾乎無法行走,可見兩人之間感情極好。如果是胤禵要陷害胤禩,派人以“死鷹”掉包或者暗中弄死了胤禩所獻的活鷹,那么胤禵如何確定在胤禩失寵后,他會代替胤禩呢?他和胤禩本是一黨,難道更大的可能不是康熙大怒之下,株連八爺黨的其他皇子嗎?

而且,胤禩在“斃鷹事件”后,轉而一力支持胤禵,說明他對胤禔是毫無懷疑的,如果真的是胤禵下的手,胤禩不可能毫無察覺,就算沒有真憑實據,也斷然不會轉而支持胤禵爭儲,所以胤禵“下黑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除去胤禵之外,還有一個人受益很大,那就是四阿哥胤禛。胤禛和胤禩明顯處于競爭關系,而且雙方深知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勝者為王,敗者必然家破人亡。胤禩失勢,康熙在選擇繼承人時,就會更多的考慮胤禛了。

然而,胤禛似乎又沒有作案的能力。對這位威脅最大的對手,胤禩對胤禛一直加倍防范,而在送給康熙禮物這么重要的事情上,胤禩不可能不對此有所防備,胤禛就算要動手也極難。我們就算胤禛手下有能人異士,真的能神不知鬼不覺的辦成此事,那么事情發生后,胤禩為什么沒有鳴冤叫屈,揭發是胤禛的陷害呢?而康熙為什么又沒有對“斃鷹事件”展開調查,事情都是人做的,幾人經手,什么時間,一查之下豈不真相大白?康熙最看重的兄弟和睦,最反感的兄弟內斗,如果一旦被康熙發現有人陷害胤禩,豈不是弄巧成拙?如果說胤禩大勢將成,胤禛被逼到絕路,兵行險著還有可能,但當時康熙已經對八爺黨進行了多次打壓,胤禛的形勢正在逐漸好轉,何必冒此奇險?

所以,無論是胤禵,還是胤禛,雖然有一定的作案動機,但幾乎沒有作案的能力,也沒有作案的必要,胤禩遭兄弟們陷害的可能性也不大。

事情不是胤禩做的,也不是遭到胤禵、胤禛等兄弟的陷害,那么“死鷹”是怎么送到康熙面前的呢?海東青是一種非常兇猛的禽類,生命力頑強,死在了半路上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就更加不在考慮范圍之內了。

我對各類史料仔細翻看,想了又想,覺得這有可能是康熙自導自演的一場戲,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以上的各種不合理之處。

《清圣祖實錄》上并沒有說,康熙是當眾收到的死鷹,而是他在收到死鷹后,立即召集跟隨他巡行塞北的十、十二、十五、十六、十七皇子,告訴他們說,胤禩送了兩只死鷹過來。然后,就是對胤禩一陣痛罵。所以,康熙收到禮物的時候,未必就是兩只“死鷹”,也有可能是兩只活蹦亂跳的海東青。

因為是康熙自導自演,所以康熙才會立即召集皇子們“廣而告之”,并且直接將這事件定性,“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郁悶。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遂自謂可保無虞矣。”

這段比較長,翻一下,康熙說是因為之前胤禩被大多數大臣保奏,自己不得已才二次復立太子胤礽,但心里極其郁悶。現在胤礽二次被廢,胤禩又想謀太子位,竟然勾結奸黨,意圖謀害我。我死了之后,胤禩有眾大臣支持,誰敢和他搶皇位呢?

從康熙的話里,我們可以看出康熙實際上對胤禩已經極為忌憚,認為胤禩已經具備了逼迫自己退位的實力,一旦自己身遭不測,必然是胤禩繼位。然而,康熙認為胤禩的生母出身低賤,結黨植私,并不想把皇位留給他。所以說,康熙本人也有作案的動機。

正因為是康熙自導自演,所以事先才沒有對“斃鷹事件”進行深入的調查。而胤禩在被陷害之后,一定是猜到了這是康熙所為,所以才不敢出聲為自己申辯,更不敢攀扯四阿哥胤禛,否則下場就會更慘。

首先,通過“斃鷹事件”,康熙趁機表明了自己對胤禩的態度,那么朝中大臣望風使舵,必然有很多人會主動和胤禩劃清界限,從而狠狠打擊了八爺黨的勢力,實現了皇子們之間的政治平衡。

其次,無論康熙此時是否有確定繼承人,但胤禩肯定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斃鷹事件”實際上斷絕了胤禩將來繼位的可能性,即使出現意外,繼位的也不再可能是胤禩。而胤禩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徹底死心,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禔。

還有一點,康熙趁機敲打朝中大臣,我現在雖然年邁,但還是皇上,國家大事還是我說了算,你們做臣子的不要去依附哪個皇子,要好好的效忠于我,這才是你們安身立命所在。

綜上所述,“斃鷹事件”其實是康熙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自導自演的一場戲而已。此事件看起來簡單,但細思極恐。三阿哥三阿哥胤祉就是看到了其中的險惡,才主動退出了皇儲爭奪。八阿哥胤禩雖然因為“斃鷹事件”輸的一塌糊涂,但不甘心的他又去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但最終還是敗在了四阿哥胤禛手里,落得個被折磨至死的下場。寫到這里,我只能說,政治斗爭的詭秘譎詐,絕不是普通人所能介入的。

《雍正王朝》的劇情:康熙執政六十年時舉行千叟宴,在宴會上顎倫岱帶來了一個特殊的禮物:這是坐鎮西北戰場,又是圣心眷顧的十四阿哥胤禵千里送來的一顆天外隕石,上面清楚可見一個“壽”字。

這禮物在康熙六十八歲大壽,又是普天同慶的千叟宴上出現,自然是意義特殊,滿堂矚目,也得到了康熙親自下去迎接的殊榮。可是盒子一打開,里面卻沒有什么“神石”,而是兩只死去的鷹,把康熙氣得半死,差點在宴會鬧出一場血案。

這就是有歷史原型的“死鷹事件”,也稱為“斃鷹事件”,和電視劇不同的是,“斃鷹事件”發生于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當時康熙正在熱河巡視,本該隨駕從行的八阿哥胤禩因為是母親衛氏去世兩周年的祭日而沒有一起去,就派了太監送了兩只海東青鷹去獻給父親,并表示自己會在回駕途中迎駕,然后一起回京。結果當鷹送到了康熙手上時卻已經是奄奄一息,也氣得康熙大罵胤禩,連帶他母親也罵了,還說出了“父子之情,恩斷義絕”的狠話。

我個人相信,胤禩是不可能會送死鷹給康熙的,因為沒這必要,電視劇里胤禩故意把隕石換成死鷹一事,最主要的是趁著康熙身體不好的時候,火上加油刺激一把康熙,最好把他氣死,自己趁亂奪權,再不濟把他氣倒,自己也可以加快奪權的步伐。

而正史上,在康熙五十三年的時候,康熙皇帝的身子骨還很硬朗,胤禩也不是傻子,不可能會在康熙無病無恙的時候,用這樣的蠢招來達到氣倒康熙,自己奪權的目的,所以胤禩是不會故意送死鷹的。

目前關于這樁懸案的說法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鷹被換了,一個是鷹是正常死亡,有可能是保護措施沒做好導致的。當然第一個說法很難自圓其說,像換死鷹給皇帝這樣的大事,稍不留意就是滅門大禍。雖然胤禩是讓太監送去,接手送給康熙的也是太監,可太監也不是就不怕死。要是康熙徹查起來的話,碰過鷹的人無一幸免,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個接手的人都會仔細查看鷹的狀況,確保無誤后再獻給皇帝,不可能會發生“接手時是好的,送到康熙手上就是死的”這樣的情況。

在當時要想買通一連串接手人,讓他們一起合謀冤枉胤禩也不太現實,誰敢保證康熙就不會查,直接就把矛頭指向胤禩呢?只要其中一個環節接手人泄了底,那幕后主使也得被揪出來,這事風險太大,所得利益又太少(此時太子被廢,八阿哥胤禩奪嫡無望,康熙看重的是十四阿哥胤禵,黑手的目標應該是胤禵,而不是失去圣心的胤禩),所以死鷹也不太可能是被人換了。

至于第二種說法也讓人很難滿意,當時雖然十一月的寒冷季節,可海東青本身就是出生于嚴寒的遼東,而要進獻給皇帝的海東青,那保護措施自然也得是最高等級,加上太監、官員的重重把關、照顧。海東青因為保護措施不好而死去的結論雖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從上面我們知道:海東青在運輸途中并沒有受到什么傷害,但是它們在送到康熙手上確實是快斷氣了。對于這種情況,唯一解釋就是:這“斃鷹事件”是康熙親自謀劃的,因為在當時只有他一人有機會和動機做手腳。

先說機會,康熙是皇帝,他有無數個機會可以把鷹弄死,或者是死鷹換活鷹,甚至鷹可能本來就是活潑亂跳,可康熙就故意把它說成死的。反正誰也不敢質疑皇帝的話,皇帝說是死的,那它就是活著也是死的。

以康熙當時如此惱怒的程度來看,不說興起大獄吧,至少徹查此事也是必要的,可康熙就是沒查這案子,只是把胤禩罵了一頓,停了他的俸祿和糧米而已。原因就是:這案子是康熙犯的,所以他才不會去查。再說動機,康熙五十一年(斃鷹事件前兩年)剛發生了康熙二廢太子的事件,此事件中還包含著一件大案:康熙五十年的“托合齊會飲案”,托合齊是康熙大舅子、十二阿哥胤裪的舅舅,康熙四十一年出任九門提督(看過清宮劇的人都知道,這個職位對清朝政權的重要性)。

康熙五十年,二廢太子之前不久,康熙收到消息:刑部尚書齊世武、九門提督托合齊、兵部尚書耿額在家中宴會,期間討論了儲位問題,似有圖謀不軌的跡象。康熙聽后大怒,下令捉捕宴會眾人,還派了數位皇子去查抄他們的府邸,搜羅罪證。之后二廢胤礽,圈禁于府里,當事人托合齊在獄中死去,被康熙皇帝開棺戮尸、挫骨揚灰,不許任何人收葬,康熙皇帝對宗室如此狠毒,這是唯一一次。太子被廢后,儲君之位空虛,對于已經習慣了有五十年太子存在的朝廷來說實在是不適應,官員們紛紛上表再立太子,以康熙第一次廢太子后群臣的立場來看,他們第二次推薦的人選無疑還是那位聲名遠揚的八阿哥胤禩。這就是康熙陷害胤禩的動機。

胤禩在一廢太子時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自己的統治,那時候的康熙還能靠著再立太子來打壓胤禩,可二廢太子后,胤礽已經不可能再被康熙復立,而立其他人則群臣不服,不立群臣又總是打騷擾電話,讓康熙煩不勝煩。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安個罪名(畢竟皇帝也不可能毫無理由地就把皇子給辦了),把群臣擁戴的那個人給一巴掌打倒,打得他在地上起不來,這樣的話,既可以不立太子,又免得群臣老是騷擾,胤禩就這樣栽在自己老父親的手上,再也翻不了身。

康熙是皇帝,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涉及到權柄的時候,別說大舅子,就算是親生兒子都不能留手,可康熙又是一個老父親,“斃鷹事件”這場無妄之災不久后胤禩就得了重病,病好后康熙就把之前停了胤禩的銀糧還給了他,也讓他開始負責一些政事。不過對于群臣依舊上表立胤禩為太子的建議,康熙還是一律駁斥,原因嘛,自然還是那場康熙一手策劃的“斃鷹事件”了。

斃鷹事件就是康熙末期“九子奪嫡”中的插曲,也可以說是九子奪嫡中的重頭戲。本來在第二次廢太子之后,八阿哥成為最具實力的爭儲對象,恰恰是這一次斃鷹事件,讓康熙帝憤怒到要斷絕父子關系,“八爺”由此失去奪儲機會。正因為這個事件牽扯到奪嫡局面的扭轉,所以也被影視劇加以渲染,讓人看了好生過癮,那么斃鷹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其實事情經過很簡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電視劇里說這是康熙帝的生日,其實不然,康熙帝是農歷五月份出生的,八竿子打不著的生日,這是電視劇有意烘托事件的重要性。電視劇里說幾位阿哥為了給康熙帝祝壽,想盡了辦法,三阿哥將古今圖書編纂成功,博取了康熙的歡心;四阿哥別出心裁,抄了一遍金剛經,說是誦念了一萬遍,然后送給康熙,寓意萬壽無疆。然而十四阿哥向康熙上貢的“壽天石”,被八阿哥換成死鷹,此后便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所以《雍正王朝》版本的斃鷹事件,主犯是八阿哥。

而歷史上,這一天不是什么皇帝壽誕,而是康熙巡視熱河的日子,但恰巧也是八阿哥胤禩生母良妃的兩周年祭日,死者為大嘛,所以不能陪同康熙帝。八阿哥又處在奪嫡階段,當然不能一句話就敷衍了皇阿瑪,所以在太監稟報緣由的同時期,讓人跟著送了兩只上等的海東青過去。并讓太監帶個話,說他祭奠完母親后在湯泉處等皇阿瑪一起回京。

但胤禩派人送去的兩只海東青,到了康熙手中成了死鷹,康熙帝此時年邁,最受不了這種不吉利的行為。于是就大發雷霆,認為八阿哥故意詛咒他,罵八阿哥“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并宣稱要斷絕父子關系,這就是歷史上的海東青事件,海東青是一種產自東北的鷹隼,說是斃鷹事件也沒錯。八阿哥其實是這件事的受害者,這與《雍正王朝》里的主犯形象恰好相反,他定不會送兩只死鷹給康熙,這里一定是有人陷害八阿哥,所以也能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

送鷹的過程中,參與者無非就是送信的太監和送鷹的仆人。仆人是八阿哥自己人,太監是奴才身份,這兩人沒有陷害八阿哥的可能。而就康熙帝過激的反應,以及所說的話來看,很有可能是康熙自導自演的鬧劇。

首先,康熙帝翻舊賬,說八阿哥奸險無比,之前就謀劃殺害太子,有殺太子的心,就有殺皇帝的心,這就是狼子野心!然后,康熙帝承認了復立太子就是為了壓制八阿哥的野心,但八阿哥仍然不醒悟,繼續結黨私營,預謀奸邪之事,根本沒有把我這個皇帝放在眼里。最后,康熙帝點出主題,說“胤禩之險,實百倍于二阿哥也!”決定從此斷絕父子關系,以免這個狼子野心的東西以后弒君篡位。

其實當年一廢太子的時候,康熙就與眾大臣討論過太子人選,佟國維、馬齊等人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康熙當時確實意外,所以在次日就自導自演一場戲,說夢見孝莊皇太后和順治帝“顏色殊不樂”,意思就是不能立胤禩,這種戲碼還不是你說啥夢見的就是啥?很明顯的表達了康熙帝的本意就是不想立八阿哥。上面說過康熙也承認了復立太子就是這些大臣保奏老八的無奈之舉。其實康熙之所以打壓老八,就是因為他的呼聲太高,這對皇帝來說是最忌憚的地方。斃鷹事件之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正式停了胤禩及屬官的俸銀俸米。胤禩在此之后大病一場,康熙依然不管不問,甚至認為八阿哥是博取同情。反而是胤禩病愈之后,康熙才恢復其俸銀米,由此可見康熙帝軟硬不吃,強勢則打壓、軟弱則鄙視。但朝臣們對于八阿哥的欣賞依舊不減,大學士李光地,也發表過看法,認為所有皇子當中八阿哥是最賢能的,其實這種看法是害了八阿哥。到了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十二日,諸臣上了請立皇太子的折子,康熙帝再度手書諭旨予以駁斥。這也就徹底終結了八阿哥的奪嫡夢,隨后便轉而扶持十四弟胤禵。

當然,除了康熙帝自身,受益者都是可懷疑的對象,比如四阿哥胤禛,畢竟他是笑到最后的贏家。且在當時,他的競爭對手就是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再如十四阿哥,他是這件事情的直接受益人,干掉八阿哥,他就能成為黨派中的領袖人物,捅刀子的事情也不是不能干。這個斃鷹事件的背后主謀到底是誰,已經成為一個歷史謎案,你又認為會是誰呢?

標簽:

上一篇:當前視訊!內蒙古光伏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會議在鄂爾多斯召開
下一篇:最后一頁
概念
平臺
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