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百事通!安徽郎溪:特色產業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
央廣網宣城6月20日消息(記者趙家慧)六月,茄子熟了,沉甸甸地藏在綠葉中。安徽省郎溪縣建平鎮精忠村一里村民組的種植大戶李家福站在自家80畝的茄子地里,看著工人們穿梭其間,麻利地進行采摘,他滿臉笑意。
這種身材勻稱、紫得發亮的茄子不是本地人常吃的品種,李家福種它,是因為年初接到的農業訂單。
【資料圖】
李家福今年簽訂了80畝茄子的農業訂單(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訂單農業兜底農民錢袋子
“今年,廣德一家蔬菜外貿公司和我簽訂合同,讓我們種植他們加工處理后銷往日本的茄子。秧苗由他們提供,不僅對肥料的使用有著嚴格要求,公司還會定期派技術人員前來指導。”李家福告訴記者,自家流轉的500畝農田屬于低產田,以往種水稻,一年也就能掙一二十萬。“訂單從6月18日開始一直到立秋,公司以每斤8毛的價格保底收購80畝地產出的所有茄子。粗略估計下,現在我光種茄子一年就可以收益16萬元。”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
由于地處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帶,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近年來,郎溪縣聚焦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優質糧油、名優茶品、花卉苗木、優質果蔬、特色水產養殖等農業產業,奮力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取得新突破,不斷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
6月18日之后,采摘的茄子就要全部運往蔬菜外貿公司(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除了茄子,李家福接到的訂單還包括80畝的毛豆和40畝的糯玉米。從低產田到兩年三季種植蔬菜和再生稻,訂單農業為李家福拓寬了致富渠道,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田里需要長期工,村里有二三十個鄉親在我這務農,平均每個月收入大約有3400元。”李家福說。
精忠村黨總支書記邱永山告訴記者,近年來,建平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盤活農村閑置土地及勞動力資源,鼓勵農戶發展產業種植,吸附就近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訂單農業需要大戶帶頭示范,“如果發展得好,我們準備接觸更多的農業公司,將訂單農業發展壯大,增加品類和種植面積,讓村民們的收入更有保障。”邱永山說。
5G智慧藍莓助增收
眼下正是藍莓大豐收的季節,走進十字鎮施吳村藍莓基地的深處,一排排整齊排列的盆里是一株株藍莓苗。每棵藍莓植株盆里都有4支滴箭,盆與盆之間有管道相連,水和養料都是通過這些管道直接滴進盆中的。
水肥一體自動化灌溉系統種植的藍莓苗(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偌大的基地里,除了采摘工人,就只有技術人員姜超一人。憑借年初園內剛引進的水肥一體自動化灌溉系統,姜超一人就能開展基地的日常工作。
每天早上上班,姜超第一件事就是觀看天氣預報,了解氣溫和降水。“計算機采集基質培養料的營養成分、干濕度、酸堿度及pH酸堿度等數據,對每一棵藍莓精準調控水、肥、氮磷鉀的配比。”姜超告訴記者,通過定時定量控制水肥,能夠實現節水節肥、節本增效的目的。“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環境,還能夠提升藍莓品質。”
對基地負責人梅儀和而言,這樣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梅儀和對新技術培育的藍莓苗充滿期待(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從2016年開始,梅儀和種植藍莓已有7年,但傳統的種植方式不僅成本高,效果也不佳。
為了改變現狀,梅儀和多次前往江浙等地考察學習后,決定嘗試引進5G物聯網技術種藍莓。“去年11月份試種的400盆基質藍莓比常規藍莓早熟一個月,加蓋大棚的話,成熟期還能進一步提前,不僅口感好,錯峰期價格也高。”嘗到了科技助農的甜頭,梅儀和投入400萬資金,加上村里幫忙申請的200萬鄉村振興經費,計劃今年運用物聯網技術種植基質藍莓50畝。
梅儀和的藍莓園正值大豐收(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今年年初,安徽省印發2023年全省特色農業工作要點,指出2023年全省特色農業工作以“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為重點,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打造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5+8”數字鄉村智慧農業暨農業產業互聯網建設為抓手,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優勢,全面推進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安徽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作為安徽省首批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十字鎮積極推動農村互聯網建設,目前全鎮5G網絡信號全覆蓋,為數字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鎮里開展數字農業的試點項目,5G藍莓建設不僅帶動了鎮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數字農業,也有望讓我們村集體經濟發展更上一個臺階。”十字鎮施吳村黨總支書記、主任黃華寶說。
鴕鳥養殖“孵”出好日子
除了種植業,十字鎮的畜牧業發展也蒸蒸日上。
“老板,我昨天訂的4只駝鳥苗準備好了嗎?”一位來自南京的客人來到十字鎮宣城新聰畜禽股份養殖有限公司,他告訴記者,自己是在抖音上了解到這家鴕鳥養殖基地的。
馮濤孵化出的駝鳥苗供不應求,銷往全國各地(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看到有陌生人靠近,上百只兩米多高的成年鴕鳥好奇地探著腦袋,從圍欄內向外張望。今年45歲的馮濤是它們的主人。
退伍后,馮濤一直在外面打工,機緣巧合之下,他發現鴕鳥市場前景可觀,且在宣城尚無人養殖。2020年,農業農村部組織起草《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征求意見稿)》,意味鴕鳥可以按照家畜家禽進行管理,用于食用等商業利用。馮濤意識到,這是創業的好機會。
“那時候的養殖技術還不成熟,最初購入的一批鴕鳥苗幾乎全軍覆沒。2021年,我前往山西拜師學習,終于給我摸索出了竅門。”馮濤回想起創業之初,感慨萬千。
鴕鳥繁殖快,經濟價值高,不僅肉、蛋有很高的食用價值,鴕鳥毛和蛋殼還可以加工成工藝品,鴕鳥皮、鴕鳥油的市場需求都很大。“由于目前產量不算大,商品鳥我們都是集中運往河北有資質的屠宰場,進行統一宰殺。”
馮濤購置的鴕鳥孵化器可以實現自主孵苗(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今年,隨著郵政政策,快遞能運輸活禽,馮濤購置了鴕鳥孵化器實現自主孵苗,目前每42天出一次孵化幼苗,每批次大概在100只左右。2022年,基地出售鴕鳥幼苗5000只,鴕鳥肉9噸,純收益達到200萬元。
線上展示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養殖戶到基地參觀,進行培訓學習后再回去自己養殖。除了外地顧客外,本地農戶也紛紛來到基地,向他請教各種問題。“我們不僅會提供技術指導,也回收農戶們養殖的鴕鳥,就是想通過合作的方式,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鴕鳥特色養殖的發展為十字鎮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十字鎮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鎮里將大力扶持創業新手和致富能手,通過培育發展一個個特色養殖、種植項目,示范引領,串點成線,讓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近年來,郎溪緊緊圍繞“產業高度融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鏈現代化建設,重點發展優質糧油、名優茶品、優質果蔬、特色水產養殖等綠色食品產業,逐步呈現出以糧、茶為主,多業興旺的發展格局。
標簽:


追夢昔日言論:再打4個賽季我就退役享受生活-世界今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