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精選!今年端午不一般,老話說“黑兔雙春年,二人躲端午”,為何要躲?

2023-06-21 13:52:30 來源:傾城之殤

古語云,“黑兔雙春年,二人躲端午”,而這2023年正巧就是這傳說中的黑兔雙春年。那么什么是“黑兔雙春年”呢?又哪兩種人要躲端午呢?他們為何要躲呢?

農歷公歷,如何相合?

先來講一講這前半句,什么叫做“黑土雙春年”?雙春年,指的是在一年之中經歷了次立春,這也是中國歷法中特有的一種現象。

由于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使用的是農歷紀年法,是根據月亮的盈虧去計算太陽年周期的歷法。古人在夜觀月相,發現從初月到滿月的時間是29.5306天。


【資料圖】

在月亮圓缺了12個月后便是完整的一年,因此,陰歷一年是354.3672天。但是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使用的卻是公歷紀年法,一年共有365天。

但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農歷與公歷完整一年天數是對不上的,足足相差了11天還多一點。為了讓陰陽歷的天數相同,古人就創造出了“置閏法”。

這種“置閏”有著不同的計算方式,一種是在適當的公歷紀年中設置閏年,因此,才會出現“4年一閏”的說法。

還有一種農歷置閏的方式,但在農歷中安插的不是閏年,而是閏月,并且這個閏月具體會落到哪個農歷月份之前也是不確定的,要根據具體的年份來看的。

農歷中置閏月的方法就是在某一個月后面增加一個“閏月”,以此讓農歷年與公歷年的天數保持同步。

那么,什么能決定閏月呢?答案是24節氣。這24節氣其實被分成了12節和12氣,這就意味著每一個農歷月份中都會經歷1個節和1個氣,就拿二月來舉例吧。

二月中有著“驚蟄”和“春分”,前一個就是“節”,后一個則是“氣”。但是古人不會直接叫它們“節”或者“氣”,而是會將前者稱作是“節氣”,后者叫做為“中氣”。

由于兩個中氣和兩個節氣之間的時間間隔為30.43天,但是一個農歷月的時間卻只有29.53天,兩者之間存在著將近1天的差距。

這也就代表著如果當一個月的中氣正好是月末,那么下一個月的中氣就會出現在下下個月的月初。因此,失去了中氣的這個月,古人就將其定性為“閏月”。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三月只有“清明”這個節氣,“谷雨”落到了四月才出現。那么,在這個時候,三月就不再是三月了,而是農歷中的“閏二月”。

古人規定,沒有了中氣的農歷月是不能成為獨立月份的,只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也就是多出來的一個月份。

黑兔雙春年

閏月產生后也會導致這樣的一種情況,原本一年中是有24節氣的,會由立春節氣開啟嶄新的一年。

可是閏月的存在就會讓這一年的農歷年多出一個月份,如此就會致使原本應該出現在來年年初的“立春”會在這一年的年末降臨。由于這一年經歷了兩次立春,就被叫做是“雙春年”。

那么,“黑兔”又是什么意思呢?這就要從天干地支開始講起,天干共有10個分類,地支則有12個分類,將其組合在一起就是古人推演時辰年份的“干支紀年法”了。

在這種紀年算法中,2023年代表的是癸卯年。而在古代的風水五行學說中,“癸”為水,色為黑,“卯”兔,因此組合在一起,這2023年就是所謂的“黑兔雙春年”了。

接著再來看下一句“二人躲端午”,為什么偏偏躲的是端午呢?首先,端午是農歷紀年中的一個傳統節日。由于今年會出現雙春和閏二月的情況,致使今年的節氣會比往年要提前近20天出現。

但是端午節卻是固定在農歷的五月初五的。所以,如果用公歷的視角來看的話,2023年的端午要比去年晚個20天左右。去年的端午是在6月3日,但今年的卻是在6月22日。

在中國北方的民俗中將農歷五月看作是毒月,因為這個時候入夏了,天氣會變得無比炎熱。而在這毒月中,端午又被認作是九毒日之首。因此,古人認為有兩種人必須躲開這酷熱至極的端午。

二人躲端午

第一種是已經出嫁的女兒必須要回到娘家躲開端午。在陰陽五行學說中,女人屬陰,是會被這象征著“至陽”的端午給傷害到。所以,她們才需要避開這個日子。

另外,由于男人屬陽,如果夫妻在五月還生活在一起的話,肯定會有接觸。在“盛陽”月份與丈夫行周公之禮的話,在古人看來,女子會被這毒陽氣損傷到身體根本。

因此,為了減少夫妻在一起的時間,古人才會奉勸這類的女子在雙春年的端午回自己家待一段時間。等到了端午盛夏過去,再回到丈夫的身邊也不遲。

第二種要躲避端午的是小朋友。與成年人不同,小孩子的身體發育尚不完全,一旦過久地暴露在炎熱的氣溫下,他們的身體肯定是吃不消的。

所以,為了防止小朋友會在雙年春端午這天曬到中暑,古人才會讓他們“避端午”的。如果他們能夠呆在家中陰涼的環境下,等到炎炎端午過去再出門的話,他們也就不會被暑氣給灼傷了。

這也是因為古時候的醫療水平不甚發達,沒有針對暑熱之癥的有效藥物。一旦得了暑熱,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因此,為了減少小孩子因暑氣而生病出現的概率,古人才會發出“避端午”的告誡。

可能在現代人看來,“黑兔雙春年,二人躲端午”是有著迷信思想在里面的,但這句俗語是古人流傳下來的規矩,是他們在認識自然的時候總結出的經驗,所以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成分在的。

畢竟,烈日炎炎,出門在外的話還是要當心中暑的。

標簽:

上一篇:高校舉行畢業典禮,以最高禮遇同上“最后一課” 前沿資訊
下一篇:最后一頁
概念
平臺
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