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報“雙隨機”現場檢查中超五成券商收到罰單
市場人士建議通過繼續加強監管、運用聲譽機制等規范券商研報發布,進而更加有效、持續提升研報質量
監管部門對券商研報“雙隨機”現場檢查的罰單陸續發布。
《證券日報》記者據地方證監局網站不完全統計,自5月18日首份罰單落地以來,截至7月4日,13地證監局已累計發布40張券商研報罰單,其中13張針對券商,27張針對券商分析師,綜合來看,涉及券商24家。
(相關資料圖)
研報是投資者投資決策的參考依據之一。全面注冊制下,提高券商研報質量,有助于幫助普通投資者拓寬有效信息渠道,也有助于券商在長期競爭中脫穎而出。市場人士建議,通過繼續加強監管、運用聲譽機制等,規范并提高券商研報質量,同時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罰單涉及24家券商
占比現場檢查數量過半
據記者了解,此輪發布的研報罰單針對的是此前監管部門對券商證券研究報告業務“雙隨機”現場檢查,該專項工作覆蓋45家券商和300篇研報。
從上述已經發布的40張罰單來看,部分僅機構被罰,部分僅署名分析師或相關負責人被罰,但是也有機構和分析師同時被罰。綜合來看,罰單涉及24家券商,占現場檢查券商的53.33%,超過一半。
具體來看,40張罰單中,有13張針對券商,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監管談話、責令整改行政監管措施的分別有9張、2張和2張;另外,有22家券商的45名券商分析師或從業人員被采取出具警示函行政監管措施。處罰對象不乏頭部機構、知名分析師。
從處罰原因來看,主要包括: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業務相關制度不完善,質量審核和合規審查機制不健全,個別研究報告分析論證不充分,質量審核和合規審查留痕不到位。另外,部分券商還存在未取得分析師資格、但以分析師名義對外發布研究報告的人員。
“券商研報市場進入激烈競爭時代,為了吸引投資者關注,分析師們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所以需要加強監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鄭志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面注冊制時代,提高券商研報質量,是幫助投資者建立有效信息獲取途徑的一個重要手段。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最新數據,目前券商分析師達到4220人,具備證券投資咨詢資格的投資顧問超過7萬人。另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券商、期貨分析師共發布了12.38萬份研報,其中研究A股上市公司24850份,平均一天產出688篇賣方研究報告。
在強監管同時
發揮市場聲譽機制作用
實際上,對于券商研報加強監管早已有跡可循。
早在2021年,證監會在回復人民網網友“關于加強證券公司研究報告管理的建議”留言時曾表示,后續將持續加強證券公司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業務監管,規范從業人員執業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證券市場良好秩序。
今年2月份,證監會在《關于嚴厲打擊風水盲測股市動向的建議》的答復中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從嚴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持續加強發布證券研究報告監管執法和自律管理。同時,加強與公安司法、發改、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發現利用發布研究報告業務編造、傳播證券交易虛假信息、利益輸送、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的,區分不同情形,采取行政懲戒、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等方式,嚴厲打擊證券違法犯罪活動。
談及如何提高券商研報質量,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律師朱奕奕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研報是券商研究部門向投資者提供的一種服務,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決定的參考。進一步提高研報質量,從券商角度而言,應完善研報制作、審核、發布的全流程內控制度,重視業務人員合規意識、責任意識和專業水平的培養,加強研報信息來源和留痕管理等。從監管角度而言,應加強監管執法、自律管理,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區分情形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投資者合法利益。
鄭志剛認為,從根本上提高券商研報的質量,首先,要繼續加大對違規研報的處罰,這是對改善券商研報質量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徑;其次,隨著監管力度加強,券商研報市場將形成市場聲譽機制,通過市場聲譽機制來規范券商研報的發布,進而更加有效、持續提升研報質量;最后,長期注重自身聲譽、注重專業研究隊伍培養、提供高質量研報的研究機構將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產生的正面回饋將進一步激勵其繼續提供高質量研報。
而在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看來,對券商研報的評價需要區分公開研報和私人定制研報。公開發布的研報應該符合監管要求,而對私人定制報告,則由研報使用的客戶進行評價即可。“但是研報均應嚴格遵守內控流程,發布的觀點必須嚴謹合理,需要對使用的投資者負責。”
本報記者 吳曉璐
標簽:


中糧資本:股東擬減持不超3%股份 全球微速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