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約大運 成就夢想丨大運會后,成都如何推進世界賽事名城建設?這場發布會給出答案
發布會現場
四川在線記者 肖瑩佩 文/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29日下午,成都大運會城市宣傳系列新聞發布會(第15場)“運動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專場舉行。
大運會在成都開幕,全球目光聚焦。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推進情況如何?大運會后又有哪些考量和布局?發布會上,成都市相關部門、區市縣有關負責人進行了介紹。
看成果
體育賽事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
2017年底,成都正式提出建設世界賽事名城,與世界文創名城、世界旅游名城、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國際會展之都一起,共同構成世界文化名城的時代表達。2018年12月,成都獲得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
成都大運會執委會體育競賽部(反興奮劑部)專職副部長、成都市體育局副局長陳志說,近年來,以籌辦大運會為牽引,成都圍繞“辦賽、營城、興業、惠民”理念,全方面推動世界賽事名城建設,體育賽事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
以辦賽為引領,城市影響力不斷提升。獲得大運會舉辦權后,成都成功舉辦第18屆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第56屆國際乒聯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先后取得2024年羽毛球湯尤杯、2025年世界運動會舉辦權,并吸引亞洲體育舞蹈聯合會總部、世界冰壺巡回賽亞太總部落戶。積極培育自主品牌賽事,推動成都馬拉松發展成為中國首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
以營城為支撐,體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成都新建改建大運場館49座,依托在其中22個場館打造智慧場館運行管理平臺,成功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體育特色基地。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程,新建改造達到省級以上標準的體育公園22個,打造社區運動角示范項目200余處、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400余個,有力促進群眾健身舉步可就。
以興業為動能,體育產業實現穩步增長。累計3年投入7000多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體育市場主體發展,全市共建成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示范項目、示范單位7個,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1個。2022年成都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千億元。
以惠民為導向,體育運動成為市民生活新方式。實施大運會場館開放惠民行動,開展主題活動2500余場。搭建“運動促進健康服務平臺”,指導市民科學健身,全市體育人口增加至940萬,市民體質合格率提升至94.61%。
看推進
充分利用“大運會遺產”,2025年建成賽事體系完備的世界賽事名城
成都大運會是中國西部地區首次承辦的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大運會后,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有哪些考量和布局?
據悉,此前發布的《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賽事名城建設規劃》,已謀劃相關發展路徑,并提出2025年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建成賽事體系完備的世界賽事名城,每年舉辦國際級和國家級賽事50項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0%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以上。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500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
目標如何達成?陳志說,下一步成都將充分利用“大運會遺產”,圍繞三個”堅持“,在后大運時代一體推進世界賽事名城建設。
堅持辦賽提能,把重大體育活動同投資促進、文旅娛商消費、文化交流等一體謀劃、融合推動,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投資和消費增量;堅持建圈強鏈,利用大運會、世運會等重大賽事契機,引進一批鏈主企業、重大項目落戶成都;堅持全域推進,持續舉辦“天府綠道健康行”“社區(鄉村)運動節”等品牌活動,大力推進“家門口”運動設施建設。
大運會場館賽后利用和體育惠民方面,又如何規劃?
成都市龍泉驛區副區長王旭濤介紹,該區是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主媒體中心和大運村、大運公園所在地,也是游泳、體操等重要賽事舉辦地,大運會后將按照“體育+”的總體思路,持續做好“辦賽、營城、興業、惠民”四篇文章。
具體來看,將重點引進世界杯田徑賽、世界游泳錦標賽等知名國際賽事,U系列籃球賽等全國性賽事,并加快孵化培育東安湖半程馬拉松,打造本土賽事IP。充分利用東安湖及其綠道資源,支持舉辦各類自行車、皮劃艇、健步跑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業余體育賽事。同時用好“大運遺產”,依托東安湖活力城片區,打造先進汽車和宇航研發創新中心、體育賽事和文化展演中心,加快構建多元共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成都大運會期間,田徑、網球、射箭、羽毛球、水球5個比賽項目,將在雙流賽區展開角逐。雙流也是訓練比賽場館、競賽項目、金牌數量和參賽選手最多的賽區。
成都市雙流區副區長薛燕表示,接下來將積極引入NBA熱血信條西南區域總決賽、四川省首屆街舞公開賽等賽事,持續推動大運后新潮體育賽事氛圍。大力推進場館惠民開放行動,雙流體育中心、現代五項賽事中心等公共體育場館向群眾全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惠及68萬余人次以上,其余大運場館賽后繼續向廣大市民提供大運水準的體育健身服務。
標簽:


相遇是一種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