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長川:從虛實兩端論治汗證
汗證是指由于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汗證耗傷人體的氣血津液,并有汗出亡陽的告誡,因此歷代醫家對汗證的治療格外重視。
治分虛實
? 從虛論治
(資料圖片)
補肺益氣,固表止汗 白長川認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補肺同時,不忘健脾,脾旺則氣血足,腠理致密,固攝陰液,防其外泄,汗出自止。對年老體衰患者,補肺氣的同時,兼加健脾藥。白長川常以玉屏風散加黨參論治此類汗出;對汗出明顯者加麻黃根、山茱萸、煅龍骨、煅牡蠣加以收斂;對外有表邪,時時發熱者,加桂枝湯調和營衛;對老年兼有脾虛患者,加四君子湯顧護脾胃。
滋補心腎,益陰止汗白長川認為,五液皆由腎主灌施,心腎陰不足,虛火內擾,陰液不能內守而外泄,可致汗證。對此類汗證,以當歸六黃湯加減論治:對傷津明顯伴口干者,加生脈飲益氣生津;對汗出明顯者,常以麻黃根、浮小麥收斂止汗;對虛熱明顯者,以酸棗仁、丹參、牡丹皮、生地黃養心安神,涼血除煩。白長川特意強調丹參用量應達20g以上,方能起到效果。
溫補腎陽,納氣止汗 白長川認為,陽氣充足,鎮納群陰,陰平陽秘,排汗正常。臨證時發現,陽虛不僅可產生自汗,亦有陽虛盜汗。腎為元陽之根本,此類汗證,治以溫補腎陽為主,常以桂枝加附子湯加減論治。白長川辨治此類患者,不拘泥于季節,即使三伏天,只要符合元陽虧虛的病機,都可運用炮附子等大辛大熱之品。
? 從實論治
清熱化濕,通利三焦 白長川認為,雖然濕熱亦能引起汗證,但在治療上不能采用固表止汗、斂汗之法,以免閉門留寇,主要以清熱化濕為主,濕邪去,三焦氣機通利,方能正常傳輸水液,其汗自止。以三仁湯為主方開上、宣中、導下。古人云“見汗休治汗”,臨證時需要抓住主要病機,方能有顯著療效。
活血化瘀,瘀去汗止 白長川認為,血瘀既是汗證的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血瘀致汗出,汗證失治,耗傷津血,血虛則血滯,久而加重瘀血,是一個互因互果的過程。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肝郁亦可致血瘀汗出。常以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此類汗證:對肝郁明顯者,加逍遙散;對因寒致瘀者,加菟絲子、炮附子、仙茅;對因虛致瘀者,加四君子。 圖片
典型醫案
患者女,時年59歲,2017年7月11日初診。訴周身冷汗不止1年余,加重1個月。患者1年前因汗蒸后遇冷風,致周身冷汗不止,夜間汗出明顯,浸濕衣被,極度畏風寒,自覺有涼氣自內向外冒出,寒戰蜷縮,輕微溫度變化立感烘熱汗出。曾于多家醫院就診,口服調和營衛、益氣收斂止汗類中藥,無效。西醫疑似診斷為“焦慮癥”。近1個月上癥加重,汗出如雨,極度畏風寒,雖覆被加衣,亦不得溫,雖時至夏日,仍厚衣褲裹身,心煩意亂,精神萎靡,口干欲飲,納可,入睡困難,便溏,每日1次,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
診斷:汗證(陽氣虧虛,衛外不固型)。
治則:溫陽補腎,調和營衛。
方藥:炮附子10g(先煎),桂枝10g,炒白芍15g,炙甘草15g,黃芪25g,砂仁8g(后下),黃柏15g,黃芩15g,黃連8g,生地黃10g,熟地黃10g,山茱萸20g,龍骨100g(先煎),牡蠣100g(先煎),浮小麥25g。14劑,水煎服。
二診:汗出及畏風寒明顯減輕,精神好轉,氣力增加,復診時已穿短袖。上方炮附子改為15g,加五味子5g。繼服1個月,汗出及畏風寒癥狀近愈。
按:本病歸屬為中醫學的汗證,白長川辨證為陽虛衛外不固,營陰外泄。本案患者年近六旬,陽氣虧虛,加之汗蒸后寒氣入里,傷陽更甚。陽氣不足,衛外不固則汗出,肌膚腠理失于溫煦則畏寒。真陽不足,無力攝陰,虛陽外越而烘熱汗出。治則為扶陽攝陰,陰平陽秘,方能汗出正常。故全方以桂枝加附子湯回陽固表,調和營衛;當歸六黃湯加減滋陰固表,瀉火止汗;封髓丹補土伏火,調和水火;加以山茱萸、龍骨、牡蠣、浮小麥,增強固表斂汗之效。全方辨證精確,用藥巧妙,立起沉疴。
標簽:


為安全買單永遠沒錯!極氪001無愧六邊形戰士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