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磚瓦(古代磚瓦房圖片
長沙名勝景點——岳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
岳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岳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岳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岳麓書院”四字門額。嗣后,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并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
今天的岳麓書院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文史哲人才培養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勝地,更是整個長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岳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地,曾建有萬壽宮、崇真觀等。西晉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創立,至今仍保存完好。東晉陶侃曾建杉庵讀書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類”的學舍,岳麓書院就是在智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而誕生的。
咸平四年(1001年),李允則請奏書,詔賜諸經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賜建湘西書院。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書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間,岳麓書院進入了北宋的鼎盛時期。
岳麓書院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親自召見山長周式,對周式興學頗為嘉許,親書“岳麓書院”匾額。至今書院所存明代“岳麓書院”刻石,便是當年宋真宗的手跡。在周式執掌下,岳麓書院的從學人數和院舍規模都有很大發展,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四大書院”有多種說法,但唯有岳麓為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學者對岳麓的推崇。
兩宋之交,岳麓書院遭戰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重建岳麓書院。他還延聘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岳麓,更加強了岳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張栻主教期間,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培養出了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前來聽講者絡繹不絕,時人描繪“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這次會講,也推動了宋代理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所以不僅是長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乾道五年 (1169 年),張拭知嚴州,彪居正任書院山長。
朱張會講之后,岳麓書院名聲更加遠播,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岳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后,岳麓之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紹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會講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撫使,再次來到潭州,重整岳麓書院,頒行《朱子書院教條》。經過他的整治,岳麓書院再次進入到繁盛時期。
執事淳佑十年(1246年)理宗賜“岳麓書院”匾額,別建湘西精舍于書院南。1275年元軍攻破長沙,岳麓書院被付之一炬。岳麓書院幾百學生參與戰斗,城破后大多自殺殉國。元統治者統一全國后,極力推動書院的恢復和發展,潭州學正劉必大主持重建岳麓書院,僅廢10余年的岳麓書院又開始恢復生機。
1314年(延元年)郡別駕劉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戰亂再起,岳麓書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毀于戰火。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政策。重視地方官學的復興,而不倡導書院教育。全國書院頹廢,岳麓書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間,書院開始逐漸恢復。
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間集資促成岳麓書院最早的一次修復。1469年(成化五年),長沙知府錢澎再次興復書院,但不久又廢。
1494年(弘治七年)長沙府通判陳鋼終于使岳麓書院基本恢復舊貌。自明宣德始,經地方官員陳鋼、楊茂元、王韜、吳世忠等多次修復擴建,岳麓書院主體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軸線上,主軸線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巔,配以亭臺牌坊,于軸線一側建立文廟,形成了書院歷史上亭臺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書院的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現存建筑基本格局。
1507年(正德二年),陽明心學一代宗師王守仁來岳麓講學。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書院的講學是繼南宋湖湘學派之后,岳麓書院的又一次重要學派活動,導致了岳麓書院又一個學術繁榮期的到來。
在秦皇島祖山風景區東側的密林深處,竟隱匿著一座古代神秘王國的宮殿遺址!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民間,人們習慣叫這處遺址為鐵瓦烏龍殿,因為據清代《臨榆縣志》記載,遼天慶三年(1113年)這里建有無量殿佛舍,明隆慶年間定國公徐彥召對無量殿用鐵瓦進行修復,因“無量”與“烏龍”發音相近,訛傳成鐵瓦烏龍殿。在足有2000多平方米的林地中,清晰可見三個大殿遺址,還有塔林、寨墻等遺址,以及兩個大型赑屃和殘碑、磚瓦、石臼、石磨等文物。但這些發現還無法提供遺址年代和出處的完整信息。直到在2007年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找到一塊長約1.5米、高約1米的蟠龍碑額。經過專家辨認,上面刻有“無賓主道院碑”和“奚皇立碑”等字跡,才基本確定這里曾是遼朝末年契丹奚族首領回離保所建奚國的皇宮和廟宇的遺址。而廟宇可能建于隋唐甚至更早的年代。
據北京文物專家伊葆力考證,“無賓主道院”應該是當時這個寺廟的名稱或是皇帝的敕封,“無賓主”是一種佛家思想,可理解為“眾生平等”,用佛教思想作為碑額題字,這樣的碑額在我國絕無僅有,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再說說回離保和他的大奚國。據史料記載,奚族源出東胡,為鮮卑宇文部,與契丹同族異部,是遼政權的一只重要部族力量,其活動中心就在燕山東部箭苛山(今青龍滿族自治縣祖山)一帶。遼金時代奚族首領回離保,漢名蕭翰,在《遼史》有傳,是遼軍抵抗宋金聯軍合攻的重要將領。
遼保大二年(1122年)三月,在金兵攻勢正猛天祚帝遠循之時,回離保推舉耶律淳為帝,署知北院樞密使事,兼諸軍都統,時稱四軍(契丹、奚、漢、渤海)大王,屢敗和金聯盟的宋軍。
后耶律淳病歿,回離保與另一位大遼名將耶律大石輔佐耶律淳的皇妃蕭德妃支撐局面。在宋金聯軍的夾攻下,遼軍終于潰敗丟掉了燕京,蕭德妃與耶律大石要投天祚,回離保認為天祚昏瞆不足以成事,于是在松亭(今喜峰口一帶)分軍,把契丹軍分撥給耶律大石,自己帶著奚、漢、渤海三軍回到奚族故地箭笴山地區。
保大三年(1123年)正月,回離保在族人和兵將的推舉下,宣布建立“大奚帝國”,改元“天阜”,自任“奚國神圣皇帝”,鑄造“天阜通寶”錢。建都箭苛山一帶,設奚、漢、渤海三樞密院,分管三族事務。一度,奚國軍隊曾發展到七八萬人。金主阿骨打招降回離保屢次被拒。后由于民族政策失誤,奚國各部落有內亂離心之勢。五月,因奚境糧食短缺,回離保出盧龍嶺,破景州,陷薊州,兵臨燕京城,一時大宋朝人心惶惶。八月,宋將郭藥師用計招得叛徒,大敗回離保于峰山,并乘勝窮追,殺傷奚軍大半,后回離保被部將耶律阿古哲等人謀殺,保大四年(1124年)正月,其首級被獻于宋太社(廟)。此時,回離保妻子阿古聽聞丈夫死訊,自剄殉國,至此大奚國僅存在不足一年便分崩離析,只留下偌大一鐵瓦烏龍殿慢慢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上周末,筆者來到鐵瓦烏龍殿遺址訪古,見這里溝壑縱橫,山高林幽,倒是誦佛修禪的好地方。但其地偏僻,人跡罕至,既無土地耕種,又無大軍出入通道,回離保為什么會把皇宮建在這樣一個地方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估計回離保建國倉促,先求自保,是想把這里當成一個臨時的政治中心,準備在適當時候另覓國都吧。這從他率大軍南下欲取燕京可見端倪。
《夏都北戴河名人別墅》
(一)名人別墅,是北戴河的靈魂。
追溯到2000多年前,秦始皇拜海求仙,在海邊建造秦皇宮。
(二)現保存完好的老別墅尚存100多幢。
(三)建筑特色和價值:高臺明廊,紅頂素墻,紅磚瓦掩映綠樹叢中,色調和諧,外墻毛石,古樸凝重,煥發著恒久的魅力。
老別墅是歷史文化,人文活動的載體,它包含了太多的動人故事,歷史事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四)走進北戴河,仿拂走進異域風情。
藍天白云,碧海金沙,紅瓦綠樹,五彩繽紛。
使人感到古典之美,自然之美,和諧之美,藝術之美,田園之美,宛若一個美麗迷人的建在花園里的海濱城市!
友友們!大飽眼福,欣賞吧!
#夏日生活打卡季# #今日頭條# #旅游# #欣賞#
來源:全網
南京是怎么做到大氣摩登又古典雍容的?北京和南京誰更美呢?
南京依山傍水,有金陵帝王之氣。
北京一馬平川,紅墻磚瓦,但綠化好像偏少。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1999年,黑龍江的村民在修路時挖到了一座古墓。當他們打開棺材時,他們震驚地發現里面躺著一具“木乃伊”,一張猙獰的臉,一張張大的嘴!
這件事發生在扎龍村,村民們在路上挖的時候,誰知挖出了磚瓦,磚瓦上就會有墳墓,果然,他們繼續挖下去,面前擺著兩尊做工精細的木棺。
村民們鼓起勇氣打開棺材蓋,沒關系,一打開人們就嚇得魂不守定,躺在里面的臉在掙扎,嘴巴張得大大的,四肢像在掙扎的“木乃伊”。
村民們后退了幾步,不敢再打開另一個棺材,并報告了這一事件。
文物局接到消息,趕忙派考古隊去檢查。
一開始,考古隊看到這具“木乃伊”,才知道這兩座古墓的主人不是普通人。他們還感到頭皮發麻,女性尸體似乎在死前受到了迫害。
第二具棺材被打開后,躺在里面的是一名男子,根據男子的服裝研究,應該是當時的第三任武官,年齡在60歲左右,女子只有20多歲。
但考古隊并沒有在一圈內看到墓志銘,只是通過26枚銅幣才確定此墓為最早的康熙時期,另一處為乾隆時期的最新。
挖掘后發現,這名女子的耳朵上有三個穿孔。按照當時的說法,只有滿族的格格才可以有三個孔,而普通人有兩個孔。這個女人會是格格嗎?歷史上是哪一個?
更令人費解的是,既然是格格,為什么他在死前經歷了酷刑,如此痛苦地離開?
同時,在這種情況下,身體是完整的,沒有被腐蝕。這是為什么呢?
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讓考古隊一頭霧水。
直到他們在棺木上看到了一塊手帕,上面的文字,經過研究,上面滿文的意思是‘莫根覺羅’,但在史書記載中,滿足并沒有這個姓,莫氏。
就在女尸清理的時候,考古隊發現尸體下面有粘連物,經過鑒定,讓大家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是胎盤。
胎盤進入墳墓。沒有這方面的歷史。
在人們的困惑中,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總結道:“摩希很可能身體虛弱,難產,所以嬰兒出生時休克了,然后摩希還出現了假死,這樣胎盤還在體內。”
在古代,難產是不祥之兆,可能只是為了讓她匆忙下葬,困言為你安排明天早上那個女人醒來的時候,已經在棺材里了,所以才掙扎,最終窒息而死。
但究竟是什么讓莫赫家族保持了幾百年的完整呢?而且埋葬地點在一個潮濕的地方。
經考古隊研究,其原因不是腐爛,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墓室用青磚砌成,還用百輝、粘土等,隔絕了潮濕,同時,墓室上方有夯土,這是雨水不能浸透的。
下面總是干的,所以才不會腐爛。
可悲的是,古代技術不發達,人們思想不開放,把墨士活埋了,這真是可悲!因為沒有墳墓和紀念碑,莫氏已經成為一個未解之謎......
2000年10月,杭州博物館展示國寶級文物中,有一個農民站在一個價值100億以上的文物,他失神的說道:“我用這個杯子盛水洗過臉。”旁邊的人聽了,忙過來問是什么回事......
原來這個農民1990年10月的時候,他是杭州半山鎮石塘村磚瓦廠的一個工人。有一天在山上取土制磚瓦的時候,在半米深的土地下,鋤頭好像碰到了什么東西。
“叮叮叮...”,好像是玻璃的聲音,他本想用力直接敲碎,但土里有玻璃渣的話,會很危險。于是他小心翼翼的把土扒拉開。
出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圓柱形狀的東西,他把它拿起來,用水清洗干凈,是一個水杯,平時商店里都有賣,只是比平時的厚重。
“還好,沒有打爛”,這個工人自言自語的說道,他覺得這么結實的一個水杯,可以拿回去子臉用,應該能用很久。
看看時間,也準備下班了,于是他沒有再挖。
這個工人就這樣把它放在了人來人往的宿舍里。他的舍友也奇怪他為何用這么厚重的水杯,但那時都很忙,而且大家都是沒什么文化,所以很快就不關注了。
一天,有個文物專家過來看望他在這里打工的親戚,由于還沒下班,他就到處轉轉,剛好轉到這個宿舍時。文物專家也看到了這個水杯,因為這個水杯白得太顯眼了。
文物專家等到了晚上,工人終于回來了。得到這個工人的同意后,他把水杯拿在手里觀看,很涼,還很沉重,水杯有些許的紋路。
當他問過這個工人,水杯的來歷之后,心里已經有了一點點的想法,他覺得這應該是個文物,但是古代一般都是用銅或者瓷,黃金等做杯子,還沒見過用這么透明的材質來做杯子。
文物專家并沒有聲張,只是說這個杯子很漂亮,他很喜歡,問這個工人,玻璃杯可以送給他嗎?
工人說,可以是可以,但等他發工資了買個新,這個舊的就不要了,可以送人。
文物專家怕事出有變,趕緊去外面用5毛錢買了一個全新的玻璃杯,把工人的洗臉杯換了過來。
當下,文物專家連夜趕回研究所。但是一系列研究下來,查找了無數資料,動用了當時的科技,只得出一個結果,這個杯子的材料是水晶制成的,而且由一顆純天然大水晶打磨而成。
考古專家后來趕赴水晶杯發現的地方,組織了大范圍的發掘,果然就在附近發現了一座大墓,經過考察,是一座戰國時期的墓。
經過工人的確認,水晶杯正是在一座墓藏附近發現的,隨著往下面和四周挖掘,共清理出水晶、瑪瑙、琉璃、玉、原始瓷等質地的附葬器物51件。
正是這些東西的出土,使得無文字說明的水晶杯確定為戰國時期的東西。
這個水晶杯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這個杯子的前身,是由一塊完整的高純度水晶制成。
水晶在古代和玉一樣,是貴重的東西。所以是富貴之家才有,古人應該不是拿來喝水的,而是放在家里,是財富的象征。
那么以戰國時代生產力底下,古人究竟是怎樣在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把杯芯挖空?
而且這個水晶杯明顯還經過細致的拋光處理,戰國時代的人是如何把內壁和杯底打磨光亮透明,從里到外除了厚一點,特別絲滑?
可以說每一步對水晶的處理,都是難如奉天。只要大力一點,水晶就會全部碎掉。
真正令人驚嘆的,不僅僅是水晶杯的原料工藝,而是它和當今人們所用的玻璃杯極其接近的外形,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
難道這是巧合?
這種種的疑問,從目前研究來看,只能佩服古人的智慧。我們還沒有找到可靠的答案,只能等待著我們科技的發達,去揭開水晶杯的前世今生。
于是,這個杯子隨后被命名為戰國水晶杯,具有2500的歷史,是世界孤品,因為它具有珍貴的歷史意義,所以它被定為國寶級文物,禁止出國展覽。
發現文物的這名工人,也得到了獎勵,文物專家親自送來一面旗給他,又給這個工人的家里人,每人送一個一塊錢的精美水杯。#歷史#
李集記憶
這座長滿雜草,荒蕪凄涼,斑駁陸離,具有典型中原民居特色的四合院。歷經百年滄桑,磚瓦依然完好的的老房子,在幾十年前可是我們李集最好的房子。
在我的記憶里,童年總是有這樣一幕,金棕色的秋天的陽光,恍恍惚惚的鋪滿干凈寧靜的小院,一道用青磚鋪就得甬路,穿過兩邊女貞樹和木槿花盛開的花圃,一直到達堂屋。
堂屋有個六層臺階,臺階是用青石砌的,兩邊雕刻有惟妙惟肖的龍鳳。臺階進去就是堂屋。上午十一點的秋陽,很悠然的斜撒進來。
堂屋中間,有一個說不出來什么年代,黑亮的躺椅,躺椅上躺著一個眼窩深陷形如枯槁的老人。老人前面的茶幾上放著一個那個年代特有的陶瓷缸,缸里有滿滿的金青色的豆子。
老人手青筋畢露,瘦的就剩下骨頭了,他顫抖著把茶缸里面的豆子捏出一個,放到旁邊的一個碗里,周而復始。手顫栗著移動的時候,帶動一大片陽光蕩漾。
這個老人是我的同學的父親,也是李集解放前最大的大地主。就給他一家留下了這一幢居住的老屋,據說這是他爺爺當年六姨太的居所。
他還是村子里最有學問的人,鄉親們給孩子起名 ,找對象合八字都會找他。他在村子里輩分很高,我都喊他敬爺。
他兩個兒子,大兒子和我同學,每天放學我都和他一起回家,他給父親喂茶喂飯,換尿濕的褲子 而我則在他家看那些古色古香的古典名著。我那個時候上小學三年級,我在他家看完了線裝豎版繁體字的三國演義水滸傳。
那時候很多孩子不敢和我的這個同學玩,那時候還論成分,而我不怕。一個是俺家五代都是貧農,還有一個我學習好,是班長。也可謂根正苗紅吧。
我這個同學我喊他叔,后來考上大學,沒有學費,還是大隊書記給他的,他現在是市銀行行長,但是他從來不回李集,可能童年受欺負屈辱的記憶讓他沒齒不忘吧。不過據說他經常去看那個早就退休,在城里居住的大隊老書記,這叫知恩圖報。
有時候感覺很有意思,凡是以前大地主的后代 不僅長的好看,而且聰明,后來都功成名就,這可能就是基因和改變命運的力量吧。
這所老房子到底多少年歷史,村子里最老的老人說他小時候就有了。咋說也得有一百多年了。
現在他家基本上沒有人了,兩個兒子都在外地當官,三個女兒因為成分遠嫁內蒙。就剩下這所殘垣斷壁斑駁陸離的老屋,在陽光下和時間的安靜里,守著一種歷史和記憶。
據說這所老房子里面有夾層,夾層里面藏的有金銀珠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嘉峪關關城
本文古典磚瓦(古代磚瓦房圖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天津的“菜籃子”滿滿的,穩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