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民生基本生活 以耕地進出平衡為根本
【資料圖】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民以食為天。”南朝沈約《宋書》:“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現代董必武《挽沈驪英女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論是古代圣人,還是現代名著中,都提到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原義是說人民以糧食為生存的根本,著重說明了糧食對于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重要性。
糧食是出哪里來呢?肯定是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因此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和重要的生產要素。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土地問題仍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一個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主要問題。隨著現在國家深入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不可避免產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農業農村空間布局等需求問題,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耕地“進出平衡”來確保耕地保有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下降的問題。
那我們應該怎樣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工作呢?
一、重視耕地“進出平衡”的供需分析與預測,實行“寬進嚴出”的政策。在做好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土地綜合整治等專項規劃、村莊規劃等銜接基礎上,做好耕地“進出平衡”的供需分析與預測,嚴格實行“寬進嚴出”的政策要求。在需求端方面要“寬進”,根據歷年耕地與其他農用地之間用途轉變規律,千方百計尋找落實可恢復成耕地途徑,結合本地區國土綠化、設施農業項目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等項目需求,對于目前變更為非耕地穩定地類,逐地塊進行分析,在實踐中,應當優先將即可恢復、工程可恢復地類作為耕地“進出平衡”的耕地最大潛力來源。在供給端方面要“嚴出”,根據國土變更調查數據做好即可恢復和工程恢復地類分析,要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園地、林地及設施農業用地,結合規劃用途、土地質量、已有項目情況、權利人意愿等因素,綜合研判恢復為耕地的難度與潛力,確保耕地足額優質補入。
二、做好耕地“進出平衡”指標儲備工作,實行區域內指標“有償使用”機制。由于耕地“進出平衡”轉入耕地的最大潛力來源是即可恢復為耕地、工程可恢復為耕地的農用地,于是就要對區域內可恢復為耕地、工程可恢復為耕地的農用地進行全面摸底,建立耕地“進出平衡”指標庫。而這些農用地的分布區域可能與耕地轉出項目所在區域并不一一對應,且耕地恢復工作會涉及到耕地地類的認定和審批,可能需要較長時間。因此可以以縣級為單位,在行政管理范圍內以鄉鎮為單位實行耕地“進出平衡”指標“有償使用”機制。
三、確保耕地“進出平衡”的資金保障,為“進出平衡”提供有力的支持。為了確保耕地“進出平衡”工作順利完成,可以在資金統籌方面加強力度,一方面可以從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金中統籌安排專項資金,組織實施耕地恢復,并按照擬恢復耕地的現狀地類、青苗、附著物情況制定補償標準,加大對恢復耕地的管護激勵力度,實現耕地“先進后出”,確保有關項目及時落地。另一方面可以從財政資金中統籌安排專項資金,組織實施耕地恢復,并按照擬恢復耕地的現狀地類、青苗、附著物情況,合理制定具體的補償標準,切實加大對耕地進出環節全過程、全流程的管護;對于保護好的先進村予以資金激勵,將資金按年度全部用于獎勵自愿將園地等其他地類轉變為耕地的大戶。(河東新區科教園區太平橋社區 夏艷君)
標簽:


邯鄲市召開無償獻血工作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