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博青銅重器亮相新疆
原標題:國博青銅重器亮相新疆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鄒雅婷
象紋鐃、作冊般甗、涇伯卣、旅鼎……近日,“國博廳”揭牌儀式暨“吉金鑄史——青銅器里的古代中國”展覽開幕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舉行,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多件青銅重器齊聚一堂,勾勒出中華文明早期發展脈絡。
(資料圖片)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設立“國博廳”,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次在本館外設立常態化舉辦精品展覽的專業展廳。此次展覽是“國博廳”的開門首展,共展出國博館藏青銅器160余件(組),其中一級文物34件。展品時間跨度長、門類豐富、器型多樣,從造型藝術、裝飾紋樣、銘文書法、工藝技術、銹蝕表現等多個角度,系統展現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發展歷程。
商代獸面紋方尊造型端莊凝重,大口,長頸,腹部外鼓,圈足較高,其紋飾屬于典型的三層花類型。頸、腹、圈足部位的獸面紋、夔龍紋、蕉葉紋為主紋,其下分布的云雷紋為地紋,器物肩部周緣分布的圓雕鳥形、獸首形附飾和四角及中線位置上下貫通的扉棱構成第三層紋飾。
作冊般甗以其銘文著稱于世,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最早的長篇銘文之一。銘文內容反映了商代末年商王朝與東南部夷人部族曠日持久的戰爭,與同一時期的甲骨記載和后世文獻相吻合,是十分珍貴的史料。銘文的書法也值得稱道,雄勁有力、宏放恣肆。這種首尾尖、中間粗的書體被稱為“波磔體”,是這一時期金文書法的代表風格。
龍紋是常見的青銅器裝飾紋樣,幾乎貫穿青銅時代的始終。西周射壺腹部正面呈十字形分割,飾有4個單元的龍紋。每個單元內有雙龍首,龍尾相接,形成一身雙頭龍。這種龍紋不屬于常見形態,風格質樸素雅,體現了西周晚期紋樣藝術的新風尚。
戰國時期錯銀鎏金云紋鼎造型典雅,器表通飾云氣紋,綜合運用了錯金、錯銀、鎏金3種裝飾工藝,盡顯富貴華麗。
配合此次展覽,中國國家博物館組織策劃了“神秘的古代青銅紋飾”社會教育活動,引領觀眾對紋飾進行臨摹、加工和創造,感受青銅器裝飾藝術的魅力。“國博廳”內還設置了文創展示區,展示和銷售多種精美的國博文創產品,滿足觀眾“把文物帶回家”的愿望。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希望廣大觀眾通過“國博廳”這一平臺,深刻感知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豐富內涵,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標簽:


【環球報資訊】拜仁官方祝科曼27歲生日快樂,球員加盟至今267場58球63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