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人”解鎖鄉村振興“流量密碼”——“鄉村行 看振興”系列報道
(資料圖)
8月4日,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紅嘴爾村,任成香在車間里和工人一起,把客戶訂購的粉條打包碼放好,等待著郵政快遞車將之發往全國各地。
“我們的客戶遍布全國,還有新疆的客戶在直播間里訂粉條呢!”任成香樂呵呵地聊著電商給自家帶來的變化。
近年來,農村電商發展迅猛,成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我是2018年開始直播的,當時,也沒想到會有這么多的人來買我的手工粉條。”雖說任成香和丈夫已經做了十來年的洋芋、粉條生意,但在開直播前,夫妻倆的經營規模一直不大,工人也不多。“我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把當天要售賣的粉條拿去烘干,這些都是前一天晚上做好的。丈夫身體不好,我只能自己一個人去做這些工作。烘干粉條要4個小時,等待的時間覺著無聊,就開始直播,和大家聊聊天。”任成香說。
這一聊,就讓任成香變成了今天十里八村的“帶貨王”。
從凌晨4時到清晨8時,等待烘干的這4個小時里,任成香的直播間里最多的時候有2萬多人,大家看她工作,和她聊天。“最初直播的時候,就是和粉絲聊聊天,大家覺得我的粉條好,他們就自己找到村里來買。雖然這樣的人不多,但也慢慢幫我建立起了很好的口碑,打開銷路。后來,就有粉絲建議我直播帶貨了。”任成香說,2021年冬天,她第一次嘗試著開始直播帶貨。
近兩年的時間,乘著互聯網東風,如今任成香已吸引了13.6萬多名粉絲的關注,在她的努力下,互助的洋芋粉條也成為直播間里的暢銷品。2022年,任成香賣出了200噸洋芋粉條,收益達30萬元。在她看來,直播帶貨能這么順利,最主要的還是互助當地洋芋的品質好、味道佳,再加上是自家純手工制作,吸引了不少顧客。
“我家里五口人,只有18畝(即1.2公頃)旱地,僅夠溫飽。一開始我們夫妻倆就在縣城收廢品,想著攢點小本錢做生意。2009年開始收洋芋,并一個村一個村地貼廣告。可是后來發現,收回來的洋芋短時間內根本賣不出去,那怎么辦呢?我們就想辦法,把洋芋加工成了淀粉和粉條,方便儲存。再后來,面對沒有銷路的情況,我和丈夫就推著架子車沿街叫賣。那個時候非常辛苦,晚上要加工粉條,白天要沿街叫賣,每天24小時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說起過去的坎坷經歷,任成香的眼里不禁泛起了淚光。
“后來,家里的手工作坊慢慢發展建起了小廠房,還吸納了十幾名村里的勞動力,使他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如今,隨著直播帶貨漸漸有了名氣,大家都愿意把洋芋收給我,互助縣商務局等有關部門也主動找到我,為廠子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優惠和扶持。”說起直播帶貨帶來的實惠,任成香淚中帶笑地說:“我們和周邊的種植大戶達成合作,一年能收購5000多噸土豆,也算是收購大戶了吧,能帶著大家一起致富,多好啊!”
互聯網時代,農村電商為鄉村振興賦予了新動能,越來越多如任成香一樣的“新農人”不斷涌現出來,手機成為了他們的“新農具”,網絡直播成為了他們的“新農活”,在物流日漸發達的今天,他們為廣闊的農村市場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流量”。(記者 陳 晨 宋明慧 王 臻)
標簽:


中科環保:與中廣核技術公司合作示范項目目前還在實施過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