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名片丨半島評論:打通最后一米,筑牢中國之治 微速訊

2023-06-28 13:56:57 來源:大眾報業·半島新聞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也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社區治理水平的高低,既關乎和諧社會,又關乎每個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社會治理的重點在社區,難點也在社區。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關鍵在體制機制創新。如何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打通服務居民“最后一米”,筑牢“中國之治”?如何尋找基層善治“最優解”,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


(相關資料圖)

青島市即墨區北安街道新都社區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思路,實施一系列創新手段和舉措,打造的“馬扎議政”“新都微視”“紅蜂志愿服務隊”和“新都大媽”四個閃光的品牌,充分發揮居民積極性、充分調動社區資源,形成社區治理獨具特色的“新都名片”,成為社區治理創新的“點睛”之筆。

新都有“方”,社區基層治理新典型。打通訴求渠道、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推動群眾自治,讓社區居民切切實實嘗到“甜頭”,可以稱得上破解社會基層治理難題的社區新范本。

創新社區基層治理新模式,凝聚社會治理的整體合力

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培育多元治理主體,創新多方聯動機制,形成自治活力、法治良序、德治范式相契合的社區治理新面貌。

以黨建帶婦建、凝聚“巾幗力量”的“新都大媽”團隊,能夠動員居民參與、滿足居民需求、提升生活質量、增強居民獲得感。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事,能不能解決、解決得好不好,對社區的基層治理能力是一大考驗。63位“大媽”活躍在社區一線,幫未成年子女要撫養費、調解樓上樓下因養狗產生的沖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拉著呱就把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問題解決了。

打造社區基層治理新格局,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大力推進基層治理改革創新,不斷加強創新、提高工作能力,直面各種難題和挑戰,無償為居民服務的紅蜂志愿服務隊,從一開始的不被理解到居民踴躍加入,不光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還開展了紅蜂護學崗行動等30余個志愿項目,成為社區多元治理、居民自治的有效力量。

無論是“新都大媽”還是紅蜂志愿服務隊,成員都來自社區,他們處理的都是“小事”。正是成千上萬的“小事”得到有效妥善解決,才沒有變成“大事”。在社區的號召下,每個人都在為讓社區更加美好而努力,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得到了充分體現。

走出社區基層治理新路徑,推動社區治理提質增效

知民情、重民意、解民憂、聚民心,糾紛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源頭、訴求服務在身邊,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推進共建共治共享。

幾乎零成本拍攝情景劇短視頻的“新都微視”,在提高溝通效率、塑造文明社區方面功不可沒。那些需要磨破嘴皮子也不一定溝通成功的事情,通過一個視頻全解決。比如房屋漏水如何維修、樓道堆雜物該不該、高空拋物危害多大等,社區用自己的演播室,取材于居民身邊事,請來社區居民參演,邀請律師說法普法,倡文明樹新風。

塑造基層治理新生態,多方共贏社會可持續良性發展

以人為本構建社會滿意的社區治理體系,提升效能,品質服務跟上了,居民滿意了,工作人員干活更帶勁了,街道、社區基層治理水平也提升了。

典型做法當屬“馬扎議政”。8位市、區兩級人大代表走出聯絡站、走進社區居民中間,面對面聽訴求、話心聲、解難題。在這樣的機制下,問題很快被發現,又迅速進入解決程序,如托管班門前路面得到硬化、小學門前存在設計缺陷的道路得以改造。

通過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解決的是社區大難題;拍攝情景短視頻,請來律師說法,對付的是久延不決的“痼疾”。這兩個新舉措都是對體制機制的創新,能夠有效預防社區治理風險,讓社區更加美麗和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基層是社區治理工作的落腳點,只有基層治理工作行之有效,用基層這根“針”才能繡出“中國之治”的錦繡畫卷。

“新都名片”,一些具體做法如“馬扎議政”、新都視頻,具備首創性,蘊含著將矛盾就地解決、打造基層和諧的理念,可媲美當年的“楓橋經驗”,將在全國社區治理體系中熠熠生輝。

標簽:

上一篇:一圖看懂華眾車載(06830)2022年年度業績:股東應占溢利同比增加113% 世界快報
下一篇:最后一頁
概念
平臺
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