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哪個作者_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作者 天天快報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3、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資料圖】
4、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5、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6、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 賞析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8、這一種外于而又高于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
9、于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
10、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
11、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的對立。
12、詩人們不斷發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
13、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14、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注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
15、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
16、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
17、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18、這在他的這《飲酒》第五首之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優美。
19、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
20、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
21、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
22、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
23、盡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語匯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
24、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
25、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鉆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
26、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27、 于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
28、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29、“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
30、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
31、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
32、所以,盡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
33、所以緊接著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后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
34、“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
35、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
36、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
37、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38、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
39、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
40、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
41、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42、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
43、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44、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只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
45、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46、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
47、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48、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
49、“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50、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
51、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52、 另一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
53、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54、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
55、這里不能作“望”,是因為“望”是有意識的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
56、還可以深一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損,全在于人有著外在的追求。
57、外在的追求,必然帶來得之驚、失之憂,根本上破壞了生命的和諧。
58、所以,在這表現人與自然一體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無所屬的“見”,而不能用目有定視的“望”。
59、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
60、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
61、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
62、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句子:“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不勝枚舉。
63、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
64、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
65、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66、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
67、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68、后世禪家的味道,在這里已經顯露端倪了。
69、 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非常重要。
70、它提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體悟,去咀嚼。
71、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稱譽。
72、然而簡單地以這種美學境界來概括陶淵明的全部創作,又是偏頗的。
73、因為事實上,陶淵明詩文中,表現焦慮乃至憤激的情緒,還是很多,其濃烈幾乎超過同時代所有的詩人。
74、但也正因為焦慮,他才尋求靜穆。
75、正像開頭說的,這是在新的困境與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和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
76、也許,人們能夠在某個時刻,實際體驗它所傳達的美感,進入一個純然平和的、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但這絕不可能成為任何人(包括陶淵明)的全部人生。
77、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78、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79、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80、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8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2、飲酒(其五)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寫的,但出自魏晉是東晉陶淵明。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易經六十四卦爻象總結_易經六十四卦爻
